咖思漫 > 社会 > 正文

​反向消费的年轻人,流行“蹭老式消费”

2023-11-17 14:07 来源:咖思漫 点击:

反向消费的年轻人,流行“蹭老式消费”

" 菜品很丰富,8 元的莴笋肉片,5 元的蜜汁南瓜等,味道超出预期,价格也很实惠。"

(网友在 " 长者食堂 " 用餐的经历分享)

只要花 20 块钱,你不仅可以享受到两荤一素的健康菜品,还可以来上一节喜欢的兴趣班课程。最近,年轻人之间掀起了一种 " 新消费时尚 ",他们看似突兀地出现在以老年人为主的消费场景,实际上开启了别样的消费体验。

在社区助老食堂实现 " 吃饭自由 "、在老年大学与 60 后一起上兴趣班、在 " 夕阳红旅行团 " 开启特种兵之旅、在淘宝搜索实惠的老年人单品 ……

他们乐此不疲地解锁着老年消费版图,并尝试着融入不同以往的新消费习惯。面对此种情形,许多人不免好奇素来追求潮流的年轻人,为何开启了一场反向消费的风尚?

去繁入简:践行反消费主义的新生活哲学

不同于多数观点认为的年轻人花钱不懂节制、贪图享受,缺少合理的消费观。在当代年轻人中,实际正流行着一种反向的消费主义。这种消费模式被称为 " 蹭老式消费 ",跟着老年团享受便宜划算的购买体验,呈现出年轻人理性务实的消费态度。

(小红书网友报名 " 老年大学 " 的经历分享)

不满花大价钱却是一桌充满 " 锅气 " 的预制菜,便涌向 " 长者食堂 " 来一顿健康又实惠的餐食;

想观览风光开启治愈之旅但因预算而踌躇,便加入 " 夕阳红旅行团 " 来一场保姆级的实惠行;

想学习一项技艺特长却因高额费用而退却,便报名老年大学享受一次 " 氛围感 " 热心课堂 …… 他们在可支付的范围内,寻找着自己的意义满足。

伴随新经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Z 世代,常被看作是具有强烈消费热情的一代。当商品被赋予了值超其物的意义属性,化身成一个又一个的价值符号,好像他们便迷失在了对这些抽象价值的追逐之中,并为其付出价格不等的经济代价。

但事实上," 低消费、高价值 " 是这群年轻人的首要选择,便宜又划算的产品同样是他们青睐的消费对象。

查找种草与拔草笔记来比对商品的性能与价格、综合不同的旅游攻略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出行方案、搜寻薅羊毛方案以获取最大力度的优惠 ……

这些都是他们在不断确定着自己的付有所值时所做出的努力,老年消费板块也正是如此出现在了年轻人的视野之内。

鲍德里亚提出,人们在资本主义消费中未消费到物品真正的使用价值,只是消费了由广告制造出来的符号价值幻境。现在的年轻人开始不那么关注被包装起来的象征意义,转向关注消费体验本身。他们在反复比较中追求极致的性价比,并更加重视自己的主体性体验。

(豆瓣 " 不要买 | 消费主义逆行者 " 小组)

或许正如许多网友所言,这场在年轻人中风靡的反向消费,就是他们对反消费主义的一种践行。这次 " 蹭老式消费 " 行动,是他们应对消费给出的新答案。就像 30 万年轻人在豆瓣聚集起来的 " 不要买 | 消费主义逆行者 " 小组,他们坚决抵制踩雷品、智商税品、伪需求品。

在寻找 " 平替版生活 " 下的更多选择中,他们反对市场焦虑情绪的裹挟,保持自己的需求清醒,并与长辈们的消费方式实现合流,开启新的生活幸福哲学。

少走弯路:在老年消费模式中回归消费本身

" 少走五十年弯路 ",是年轻人们进行蹭老式消费时发出的感叹。不同于以往他们对 "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 言论的反感抗拒,他们似乎开始认可因阅历而增益的经验判断。

他们将老年人的消费模板作为自己的范本,比对自身需求以后,逐渐从质疑长辈,到理解长辈、成为长辈。他们 " 向往的生活 " 正是老年团低成本高品质的生活状态,并也希望借此提升自己的生活体验感与幸福感。

这种消费行为转变的背后,或许体现出的是年轻人对于自身主体性的争夺。无论是置于货架的商品,还是看似掌握身体掌控权的他们,正遵循的都是他人对其进行的意义判断和价值界定,都成为了模糊本体意义的客体。

因而排除噪声嘈杂,专注自身的 " 蹭老式消费 ",看似是一种猎奇,实则是一种回归,简单、直接成为年轻人在消费浪潮中阅尽千帆后的渴求。

当快递配送变得随时、随处可及,下单购物几乎融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商品意象的构建也出现在了我们的各种生活场景之内。我们在享受这种购物便捷的同时,也在这些纷繁复杂的购买环境下时常犯难。

年轻人们以 " 蹭老式消费 " 为契机,想要探索的是如何让消费回归其本质,让消费的价值回归商品本身,以此满足人作为主体的真实需求。

(微博网友关于 " 条条道路通淘宝 " 的讨论)

双十一期间,许多网友烦闷于 " 条条道路通淘宝 "。在不断的购物界面跳切,绞尽脑汁凑齐满减的数字劳动中,人们不免产生对被动消费的倦怠之感。

正是这种倦怠驱使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跳出华丽而复杂的消费主义之笼,奔向各种各样的 " 老年消费 "。" 该省省,该花花 " 的心态,或许正是他们针对商业噱头营造出的各种幻象集锦,所做的一种反抗。

(豆瓣 " 今天消费降级了吗?" 小组)

少走弯路正是为了直视消费本身,就像豆瓣里比较热门的 " 今天消费降级了吗 " 小组里的各种热议话题,大家开始重新审视消费本身,重新思考其必要性和实用价值。

面对持续水涨船高的商品价格,小组成员们或为了节省开支,或为了极简生活,他们对自身的消费行为更加审慎,也在互助交流中探索更多实惠的省钱方案。

摆脱纠结:在物美与价廉之间定位自身需求

在这场 " 蹭老式消费 " 实践下,年轻人们一反常态,从对众多潮流的追逐中调转方向去往另一端。这是他们不停奔走在时间和价格里,寻找低时间成本获取高性价比商品的可能性的一次尝试,由此来应对外溢的商品价格和难以把握的商品质量。

他们认可此类消费模式带来的商品的 " 价廉 ",更满意这种高效率下的 " 物美 "。这种只需要跟从的 " 蹭老式消费 ",实现了简单且保证质量的消费决策,实则是年轻人应对消费时纠结情绪的调适方式之一。

与 " 蹭老式消费 " 一样,年轻人之间流行的剩菜盲盒、临期食品,也是他们在个人消费能力与消费需求矛盾间的平衡方案。通过看似 " 退而求其次 " 的选择,他们不用再选择纠结症发作,也不用担心自己紧张的钱包,物美价廉的需求是他们对于自身消费的重新定位。

与其说年轻人的这些行为是一种反消费主义的实践,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务实而又略带心酸的无奈之举,年轻人们似乎已经厌倦了这些消费中的效率游戏。

他们永远站在时间或价格的天平一端,想要低价购买商品,就要付出自己的注意力或者时间,而想高效轻松的获取商品,就要付出足够的金钱。在天平两端的晃动中,年轻人们变得愈发不安。

例如热议话题 " 年轻人好像只去商场的 b1b2 了 "" 逛无印良品成为了和朋友一起猜价格的游戏 ",或许无论是 " 蹭老 " 还是蹭别的什么,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反向消费正是因为不愿再深陷消费主义的效率游戏。

当卖给年轻人的产品已经变得过于花哨复杂,成为用各种元素标签堆砌起来的高昂符号,年轻人或许更愿意在老年消费市场去购买符合他们预期的产品。

(网友关于无法报名 " 老年大学 " 经历分享)

但他们也并非主动地应对消费主义的干扰,其实是将这种 " 蹭老式消费 " 视作应对 " 消费降级 " 困境的一种手段,让他们在购买时兼顾价格低廉与需求满足。通过消费后真正能够得到的价值意义,他们或许也还在探索之中。

此次涌向老年市场的反叛,更多地意味着市场应对年轻人此类产品需要的供给空白。他们的物美价廉取向通过 " 蹭老式消费 " 未必能全然满足,但总的来说,这种反向热潮让他们的需求在这次的声势浩大中不言自明。

从更长时段来观察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还会发现这些新消费概念不过风靡一时。在历经一阵阵消费热潮的席卷过后,留给年轻人的仍是焦虑的余温。作为如今的消费主力之一,他们依然在不断开拓着新的消费版图。

但实际上,年轻人们仍旧犹疑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方案,思忖自己消费行为的合理与否。当时间与价格的竞赛延伸到不同的消费场景之中,不仅年轻人,每一个人寻求用自己的方式给出应对答案的探索,都从未停止。

蹭老式消费等这些看起来非常规的消费行为背后,透露出的实则是受市场动向裹挟的焦虑情绪。当我们疑虑买点什么,反思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消费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进入不同的消费意义空间内进行对话,为符号价值进行祛魅,对真实诉求进行定位。而无论购买的对象发生何种变化,作为购买实际行动者的我们,才是进行消费抉择的主人公,针对物有所值的判断权永远掌握在我们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