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思漫 > 杂谈 > 正文

​四岁让梨的孔融,却死于不孝的罪名?

2025-01-18 17:17 来源:咖思漫 点击:

四岁让梨的孔融,却死于不孝的罪名?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穿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孔融传》

没错,这确实记录于正史中。这话由“融四岁,能让梨”的孔夫子二十代孙孔融说出,与印象中反差很大,让人不禁感叹,难道真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被曹操以不孝之名处死,结束了四岁就以孝出名的一生。

坏在一张嘴,祸从口出。怼天怼地倒也没啥,可孔融偏爱怼当权者,英明如唐太宗还好,可乱世汉末,哪是随便被怼的呢,虽是孔子后人,但地主家也没有这样的啊!

怼何进。何进要当大将军了,上司杨赐派他去送个名片,认识认识,交流交流感情,到门口嫌门人通报慢了,扭头走了。

孔融很有脾气,但当时何大将军就觉得栽面要灭了他,“我这么大官难道还不值得你多等两分钟吗?”,但顾及他孔子后人的身份,反而给孔融升了官,展示自己的胸怀宽广。

这般套路,不知何大将军累不累心了就,反正孔融是因祸得福乐呵呵飘飘然了,幸福来得太突然,要不试试怼一个更嚣张的?

怼董卓。董卓闲得无聊,想换一换皇帝,孔融不答应,当场就骂起来了,”你董卓干啥的,皇帝是你随便换的吗?你随便起来这么随便的吗?”

一顿言语,董卓很生气,但后果不太严重,大概也是顾及孔融从让梨开始积累下来的名声,没有杀孔融,而只是贬官,逃过一死。(“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

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喜欢行动派,比如隔壁曹操,别瞎吵吵,看不惯直接刺杀董卓呀!

由怼何进升官,到怼董卓逃过一劫,可能孔融的内心,一步一步地在实践中强大了起来。

什么王侯将相不过如此,还不是不敢杀我孔某人,都说曹操是一代枭雄,但总惦记着汉家天下,这老头子坏得很!早看他不顺眼了,那就摸一摸曹操的”屁股”怎么样!

怼曹操。

1.喝酒误事,粮食不够吃了,曹操让大家戒酒,留着粮食当军粮用,他要怼,那女人也能亡国,你咋不禁止结婚呢?这就有些抬杠了,那吃饭还能噎到呢,何不废食焉?;

2.曹操打败袁家兄弟,曹丕私自就把袁熙媳妇甄氏娶了,孔融看不下去了,告家长“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也没整明白,读了那么多书没见过这一段有记载啊,你在哪看到的?孔融回复 “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3.曹操远征乌桓,他要反对嘲讽:“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要打仗了,散布不和谐言论,你说曹操气不气!

4.功成名就,曹操称王要建立魏国,他要反对”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 还想建国?曹操你这不合规矩啊!

反对领导一切主张,光“添堵“,”真是“叔可忍婶不能忍”!乱世枭雄的屁股摸不得,虎口拔牙终究要了孔融一家四口性命,所以还是那句,“别太放肆,没什么用!”。

不过不得不说曹操也不念对,当初招才的时候说得好好的,作奸犯科的不要紧,不忠不孝的不要紧,有才就行,都来都来,一块匡扶汉室。

这时候咋还因为不孝杀人了呢,啥时候变得?咋不提前说一声嘞,你不讲武德啊?!早知道孔某人不来你这了呢!骗子,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耗子尾汁”!

不过孔融小时候不这样,除了四岁让了梨,还有这些事为时人称道:

1.孝顺。孔融十三岁丧父,伤心地需要人搀扶才能站起来,当时人都称赞他的孝顺(“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但正常人不都这样吗,仿佛不太具说服力。

但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这咋人家没你小时候的表现,就给人杀之,这确实就极端不讲理了!还有王法吗?

2.仗义正直。16岁时,他哥哥孔褒好朋友张俭得罪朝里宦官跑路到家里,刚好哥哥不在,孔融自作主张留张俭在家避难,等于名义上是自作主张收留了逃犯。

后来事情败露,孔融和哥哥孔褒都被逮起来了,但是县令也不好判断是谁的罪,孔融主动承担,我收留的我的罪;哥哥抢着:罪犯是找我的,跟弟弟没关系。

县令就问家长,找妈妈,妈妈说,子不教母之过,孩子犯错了,都是我这家长的错。一家三口争着抢罪,对比前面的曹丕曹植两兄弟,真是和谐的天差地别。

历史人物往往局限于所处时代的限制,今人以今人标准要求古人,有时候确实不现实也无意义。

更何况“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人又都是复杂的存在,善中有恶,或不好不坏才是真实人的表现吧,且时人真相也许永无法证伪了,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