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思漫 > 杂谈 > 正文

​对话外交部副部长!这位“女神”记者毕业于上海名校,还任职于清华!

2025-01-18 17:04 来源:咖思漫 点击:

对话外交部副部长!这位“女神”记者毕业于上海名校,还任职于清华!

在中国广播电视总台CGTN上,你可以看到她侃侃而谈,针对国际问题发出自己的观点;在“中国论坛”的舞台上,你可以看到她对话外交部副部长谈中美关系;在华盛顿,又能看到她拜会前驻美大使崔天凯。多元的身份,但“讲好中国故事”始终是她不变的责任。她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友韩桦。

韩桦,1995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现任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执委、中国广播电视总台CGTN评论员、北京丝绸之路城市合作促进会创会会长、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理事。

从上外出发,走向国际

促进会会长,“中国论坛”执委,CGTN评论员,多重身份构成了韩桦生活的种种支线,使她在各个平台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着,但“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是她始终坚守的主线。

高中毕业后选择国际新闻作为专业,对韩桦来说是一种顺理成章的走向。中学时她就是复旦附中校刊的创始人之一,父母也都有在国外工作学习的经历,在家庭环境的自由空气下,国际新闻是兴趣,也是在心中选定的职业方向。

当时,上外的国际新闻是全上海招生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课程设置与实习安排都获得了优秀的口碑,也有毕业生直接在外交部、新华社等新闻学子心向往之的单位就职。于是,上外成为了韩桦的新起点,她也在国际新闻这条路上越走越深。

选择突破,实地调查

上外求学,韩桦印象深刻的是校园内浓厚的学风。除了课程的设计、老师的监督、课后作业的完成这些学业方面的正向引导,学校也为同学们安排了新闻领域的各类实践和实习。即将毕业时,韩桦进入了央视的国际新闻栏目实习,但因为这份工作与专业太“对口”,短期的实习似乎无法突破自己她选择重新参加面试,从央视内部平调到当时国内最火的调查类节目——《焦点访谈》。

进入焦点访谈栏目组后,韩桦的第一个采访任务便是希望工程善款的使用问题,当时海外媒体有不少负面报道,认为善款被滥用。刚从学校踏入社会的韩桦,直接跟着导师投身于内蒙、吉林等地的偏远乡村进行调查采访。这是她第一次真正去到一线进行实践任务,真切感受中国的社会问题

代表中国论坛对话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谈中美关系

焦点访谈的实习为韩桦之后的新闻采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半年实习期里,她一共参与制作了八个节目,深入了解一个节目从雏形到诞生的全过程,这对于实习生来说,无疑是受益匪浅的经历。

毕业后,韩桦进入香港文汇报,正式成为一名外事记者。随着经验增长,她也逐渐获得了许多重大采访的机会。在中国国家主席访美纪录片《飞跃太平洋》纪录片中记录了她的采访,《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中也记载了韩桦与朱总理的精彩问答。当被问及如何应对这些重大采访时,韩桦回答说,“压力肯定是有的,但也没有时间去考虑压力,只能往前冲。”

身体力行,打好基本功

好奇心、基本功、敢争取、多阅读,韩桦在采访中将这四点归为从事新闻工作的必备要素,也始终身体力行地贯彻着这一点。

如今难免会听到一些论调,称“新闻无学”。对此,韩桦的回应道:“新闻其实是有的学的,而且在打基础的阶段更要多学,基本功还是得要扎实,没有基础的输入,在实际采访中更谈不上输出了。”采访时的神来之笔和随机应变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功课”做得如何,而这个功课做得是否到位又看学得如何。

“打好基础,拓展兴趣点,未知的情况下也要敢于争取。”这是韩桦给未来有志于投身于新闻事业的同学们的第二个建议,也是她此前多次在重要场合获得提问机会的心得与经验。

大部分看似水到渠成的问答的背后,是“功课”与“巧思”的共同作用。阅读国际关系相关文章、浏览外媒报道,听听广播,这些对韩桦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很重要,而这是经典能带给你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它的一些理论或者观点都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日常工作中涉及与特定领域专家交流时,韩桦也将其视作阅读外获取新知识的另一途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和看世界”

在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拜会前驻美大使崔天凯(上外附中校友)

上海外国语大学致力于培养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近年来,上外人足迹遍布全球各地,为我国的外交、外事以及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毕业的韩桦便是其中之一。在服务对外交流与传播的道路上,她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以及经验所得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着上外力量。

关注“上外招生”,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内容来自:校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