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思漫 > 社会 > 正文

天下丁姓来源

2024-11-04 15:51 来源:咖思漫 点击:

天下丁姓来源

中华姓氏,其始祖为丁公伋。少典之子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姓。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尚,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其长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时为重臣,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氏,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姓氏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条: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①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 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得姓始祖

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各支始祖

丁谊:宋嘉定六年自新昌南洲迁居上虞南乡夏湖溪孝敬里。为上虞夏湖溪丁氏始祖。

丁顺:明洪武间自海州东海县北徒日照城南刘家寨,后以军籍隶青州卫,所居遂名曰丁家庄。为日照丁氏始祖。

丁燮元:由江北南迁云阳包港。为云阳丁氏始祖。

丁文震:明初由乌程裘庄迁居武进后圻。为武进丁氏始祖。

丁国才:明洪武元年由豫章迁上湘,卜居横洲涧。为横洲涧丁氏始祖。

丁文域:明洪武二年自江西丰城县沙湖迁至湘潭六十四区,子孙蕃衍,其地遂名丁家河。为湘潭丁氏始祖。

丁昂:明季自上虞丁宅街迁居鄞南孔浦港。为鄞南孔浦港丁氏始祖。

丁振卿:唐僖宗时自山阴迁至新昌县彩烟。为彩烟丁氏始祖。

丁奂:宋元丰间自江右迁义乌盘石。为义乌丁氏始祖。

丁孝:宋元间自兰溪迁至龙丘业桂坊,定居于龙丘高塘。为龙邑高塘丁氏

丁义甫:自宿松徙居怀宁钦化乡汪家潭新安里。为怀宁钦化丁氏始祖。

丁一中:南宋末避兵乱,偕子自金华迁来缙云。为缙云丁氏始祖。

丁洙:世居天台温岭,南宋初官江西转运副使,任满还乡,路过缙云,爱其山水民情,遂置产立业,筑室邑之翠微山下而居。为济阳郡丁氏始祖。

丁尚敏:字育声,自公迁湘谱载一代重其初也又推公所從出自琨后公发源豫章历十一代至公详载淌晰不忘本也。元配:李氏,公迁湘住白毛滩,越一岁又居裴家坡丁家埔,三年仍迁是地,因名丁家洵卽丁公亲也,而白毛滩流弓滩,卽时若公手序,所谓先人捨舟登岸处也,夫妇生殁未详,相傅葬裴家坡,坐北朝南,因先人未及立碑,不敢妄载,放老谦缺,今遵三次续修详之。尚敏长子:丁清,生殁未详,葬裴家坡,坐北朝南。为湘裴家坡丁家埔丁氏始祖。

丁详:丁尚敏之子,字瑞徵,元时居江西捡州府监川县,公细高尚其志,长休,国恩授泰政大夫年老致仕归家居鸿桥茅田坐享九年而卒。元配:刘氏,名坤顅,系出彭城克相其夫年七十而卒,诰赠宜人,夫妇俱葬雲溪九曲崙。生子四:成功;成名;成邁;成沅;成邁沅三公未及详载同住鸿桥茅田。为湘鸿桥茅田丁氏始祖。

迁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

三国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

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

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

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通用字辈

“嘉振应启世道昌尚宗志仁曰宪邦士伯希时可待遇克明以大梦兆光承允守太建学继庆自天来贞绍常良久惟徳一之会永师景成美必扬上国方从心本吉显名其象正洪长复近朝达鸣有懋万代元若日肇疆”。

家规十二戒

一戒忤逆不孝

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忤逆者。又不孝之甚者也,非独惰四肢、好货财、私妻子、好勇断、狠以危父母而已,甚且詈骂反稽、侧目横视、大仗不走、小仗不受,及亲亡不哀、停丧不葬、种种罪孽、殊难发指。族若有此,其会同公处治也何疑。

二戒居丧嫁娶

嫁娶吉礼也,居丧凶事也。人子居丧,方将哀苦之不暇,何忍寓吉于凶乎。彼乘丧嫁娶者不过图占便宜,因之反凶为吉吁,亲骸未冷,而敢议及婚姻,是诚天地间之忍人,古今来之罪人也。吾族决不可出此。

三戒无故出妻

律有七出,犹有三不出之条。况妇人一出不犯而顾可出之乎。乃世有为家贫而出者,不思糟糠之妻,不下堂之谓何也。有嫌貌陋而出者,不思娶妻在德,不在色之谓何也。更有夫恋私交,而欲出此以就彼者,不思谋人田地水推沙、谋人妻子不成家之谓何也。吾族务端刑于之好,勿生轻弃之心。

四戒婚姻转房

转房一说,渎伦甚矣。明明兄嫂而弟或妻之,明明弟妇而兄或妻之,耻孰甚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即不幸有既娶,而夫死者无子女牵连,再醮与否,听妇立誓,不得强逼,亦不得阻当。有聘定而子妖故者,其女任伊父母另选名家,无生凯觎,永绝转房之羞,深为吾族之戒。

五戒聘定悔盟

婚姻誓同山海,问名之后,千金不移。今之联渊者,每于男女甫一周两载,便凭媒说合,传庚聘定,迨桃夭及时,或憎翁家穷苦,或嫌郎婿痴愚,捏端翻悔,构讼连年,此非受儿女实以戕儿女也。纵欲择配,须当慎之于始,至若悔之于后,徒属滋事耳。吾族以为何益。

六戒有子娶妾

人生一夫一妇,同偕到老,何等爽快。至于妾,不得已也,为无子也。乃亦必年至四十而始娶。今有少年浮荡之子,逞其富豪,一娶不已、而再娶三娶,只图取乐于目前,不顾滋累于后日。讵知嫉忌之心,妇女为甚。夫存则妻妾争宠,夫亡则嫡庶争权,任你丰裕家质,弄得残败方休。况为妾者,每多少艾娇姿,而防闲不密,以致中媾贻羞者比比然也。吾族其各慎之。

七戒牝鸡司晨

妲己用而商亡,骊姬宠而晋乱,无他,牝鸡司晨故也。从古夫为妻纲,乃巍然一丈。夫岂可假权于妻,而俯仰是随乎。总由平时不御以礼,而狎亵过甚始也,挟恩恃爱,继则作势拿班,主不由夫,而为所欲为,从之不可,远之不能,家道于以颠倒错乱,而有不为家之索者几希。吾族切勿使妇女擅权专制门户。

八戒同姓为婚

礼同姓百世不通婚,厚别也。是以昭公娶吴,贻议千古,楚南陋习,尝有蹈此者。畏人议乃解之曰,同姓不同宗。夫宗者姓之所自始也,姓既同矣焉,有宗不同之理乎。吾族原无二姓,务宜谨守同姓不婚之礼。

九戒嗜酒好色

酒以合欢,色以传后,非可以纵欲败度也。今人迷溺于中,日饮狂乐以移其性,日即温柔以荡其情,惹事招非,而不顾家破身亡,而不悔清夜以思,何为也者。孔子曰,不为酒困,又曰戒之在色。而嗜之好之,其违圣训也多矣。如之何不戒。

十戒开场赌博

呼掷一笑千金,人故迷而不悟,不知娱想他人财物,却虚自己囊中,一人于此,始则荒时废事,终必败产荡家。吾族若有此辈,父兄先治以家法,再蹈前辙,送诸公庭究惩。

十一戒健讼干求

立身行己,务宜正直端方,奈何今人以告状为手段,以希宠为身荣。对人说出几多虚情昧语,当官作出几多巧计机关,今日见官、明日求府,不知作出几多卑躬屈节、行出几多附势趋炎,试问关甚紧要,胡乃甘心于灭天理丧名节以至此也,如之何不戒。

十二戒贪嗜洋烟

洋烟造自西洋,流毒中国,为害最深。世有贪食之辈,唆耸朋友,谓烟可以治气疾而提精神,可以却风寒而疗暑湿,可以款亲朋而交官宦,始以烟劝,继以烟就,终以烟迷,引诱子弟偏多,无瘾遂成有瘾,呜呼,一食烟而为官为干者,则荒其政事、废其诗书矣。为农工商贾者,则惰其操作、绝其生路矣。渐至抛家失业,而烟不除,妻鬻子卖,而烟不除,甚而流落不堪,或为娼盗,玷辱祖先,以致人人痛憾,悔之晚矣。我族后人毋入迷途,永行正业,是则吾人之所厚望也夫。

历史名人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奉:三国时期吴国大将,三国末期渐露锋芒,执掌兵权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玲:湖南省临澧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而闻名。其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任《文艺报》主编、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丁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折叠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省东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2、堂号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姓以“驯鹿”为堂号。此外,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双桂堂”、“留馀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典故趣事

1、目不识丁: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后来,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