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思漫 > 杂谈 > 正文

​讲述大同故事:我上过财神庙改造的小学,也记得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儿童节

2024-10-24 03:02 来源:咖思漫 点击:

讲述大同故事:我上过财神庙改造的小学,也记得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儿童节

留住记忆 记住乡愁

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开辟新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光阴的故事里

尽是岁月变迁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

菜店、理发店里

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楼

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

平凡生活……

第四十一期

讲述人

齐进德

退休前工作单位:原大同市煤管局

我家世居大同,小时候我家住财神庙街八号。我上小学先在赐福庵小学,到三年级时我们班整体转到财神庙小学,是一班。那会儿财神庙小学还不叫这个名字,叫“女中附小”。学校对面还有个戏台,学校门前还有个牌坊呢!

都司街北口 宫品仁摄

1966年以前,大同市的小学名称都是以街道名称命名的,当时城里的居民少,学校不多。在太宁观的就是太宁观小学,财神庙的就叫财神庙小学,下寺坡的就叫下寺坡小学,都司街的叫都司街小学,还有马王庙小学、柴市角小学、武庙街小学、实验小学、师范附小、回民小学等等。到后来随着学校的增加,大概是为了便于管理,就把学校冠上了几校几校的名称,太宁观一小、财神庙二小、下寺坡四小等。

财神庙街 宫品仁摄

我是1950年从赐福庵学校搬到财神庙小学上学的,当时我已经上到三年级了。原来的赐福庵学校太小了,新中国成立后学生增多容不下,就改造了财神庙。刚开始财神庙一直住着解放军,后来解放军撤走了,就变成了学校。当时的财神庙破败不堪,只有后面的大殿和关云长殿在,配房也都年久失修。我们从赐福庵搬到了财神庙,刚去的时候,学生还跟着建校。大人们把庙里的神像扳倒,我们这帮小孩儿拿着篓筐、簸箕跟着撮土清理。当时只有三年级一个班,到第二年才开始招生。

下寺坡小学附近的街景 翟勇供图

我的班主任叫杨植,男老师,浑源人,三十来岁,刚刚有了孩子。以前是个有志青年,后来参军,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学校当了老师。杨老师朝气蓬勃,特别活泼,除了上课还带我们出去野游,也经常和我们一起打篮球,就是一个大“孩子王”。杨老师带的是语文课,每次上课前都要利用几分钟时间讲讲时事。杨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我到现在还很想念他,他对我的启蒙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那时候老师的敬业精神、工作热情拿现在的标准是无法想象的。那时候,杨老师每天都要到教室去点名,哪个孩子没来,老师过后一定要去家访。

柴市角

半大的孩子们都很调皮,冬天学校捡玉米高粱茬子生炉子点火,捡回来的茬子垛在墙边很高。小孩子顽皮,蹬着柴火垛就上房了。老师听说我们上房了,看见都不敢喊,怕一喊孩子们害怕从房上跌下来。学生从房上下来,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批评、罚站,让你长长记性。老师把对学生的爱融化在无形中。后来同学们聚会,大家还常常回忆起来老师的点点滴滴。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儿童节,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徒步到大有仓学校参加活动,因为城里大概只有大有仓学校有一个大操场,能容纳学生们的活动。儿童节时每个学校都编排了自己的节目。当时我还在赐福庵学校上学,我们学校编的节目(团体操),学生们用手拉手或搭架子的方式组成一个船的队形,烧炉子的炉筒子被我们拿着当道具——炮筒子,意在表现解放军要跨海作战。我记得太宁观学校表演的是叠罗汉,有的学校表演“除四害”。

赐福庵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儿童节特别隆重,为此学生操练了好长时间。家长给孩子们做的红领巾大的大、小的小,都是自家找的红布,连颜色深浅都不同。三年级我们上课的时候,用的还是煤油灯,到四年级的时候教室里装上电灯了,这时候是1951年,大同解放的第三年。

有了电灯,同学们下了学都兴奋的不回家,教室里亮,家里还没装电灯呢!学校装了电灯后就开始办夜校扫盲了,老师带着我们出去动员,把学校四周像青龙阁、北小巷、东小巷、财神庙、牛家巷等等周边巷子里的妇女们动员到学校进行文化扫盲。老师教我们也跟着一起教,一帮一,我们也学习了,也帮助了文盲妇女,同时也大大地培养了同学们的责任感。当时,青龙阁的阁楼还在,我还上过青龙阁上拿着铁皮喇叭宣传学文化扫盲。那真是一个火热的年代,虽然我们只是小学生,但也融入了轰轰烈烈的活动中。

日月穿梭,一晃六七十年过去,我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了耄耋老人。国家也变得越来越富强,人民也愈来愈幸福。遥想当年犹如梦境一般,无法想象这六七十年的变化。老友们聚会时我常常感叹道:咱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齐进德近照

陈雁秋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这个地方您熟悉吗?如果您与这个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来,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给我们。

投稿邮箱:hy1200@126.com

策划 贺 英

责编 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