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思漫 > 杂谈 > 正文

​关于回合,你真的理解它吗?

2024-10-26 07:52 来源:咖思漫 点击:

关于回合,你真的理解它吗?

作者:Fansided的Justin W

译者:@njzwb123编辑:青梅

在篮球世界里,回合如同原子一般是一切数据分析的基础。

什么是回合(possession)?顾名思义,就是那二马一错蹬,哦不是球权转换间,一支球队拥有(possess)球权的完整时间。它和只与投篮(包括罚球)以及失误有关的“play”是不同的,一次进攻篮板会延续一个回合(球队没有失去球权),但不会延续一个“play”。

尽管回合的定义是显而易见的,由它衍生出来的一些数据并不简单,比如进攻效率和防守效率就是基于每回合分析的常见数据。而基于每回合分析的思路影响更加深远,它比基于每场或者每分钟的分析更合理,比如快节奏的球队的球员会拥有相对更华丽的数据。总而言之,这类的分析在球队和球员分析方面十分常见,所以有必要追根溯源,搞清楚最基础概念的缘由。

什么时候一个回合结束?

这是个很基础却不得不先澄清的概念:回合的结束通常是由进球、罚球命中、篮板或是失误引起的。抢到防守篮板无疑表示一个回合终结了,但看到进攻篮板时我们就要擦亮眼睛了,因为进攻篮板延续了一个回合。还有另一类比较麻烦的篮板:团队篮板。

什么是团队篮板?

为了统计方便[译注1],每一个投失的球包括投失的罚球都会产生篮板,甚至2个罚球的第一个没进也计入篮板。团队篮板只算在球队总篮板中,与某个球员的篮板无关。大部分情况下,一个回合都与投篮有关系,防守篮板就标志着一个回合的结束,不会造成误解。但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一个投失的球被防守方碰出了界,那么这应该被算作团队进攻篮板。前文提到进攻篮板不会完结一个回合而是延续回合,团队进攻篮板同样如此,不幸的是在60年代的统计规则变化后[译注2],官方已经不提供团队篮板数据了。现在大部分计算都忽略了这部分,或是假定了一个常数。和篮板类似,失误里也存在团队失误的概念,但在大多数网站上都计入了团队数据中。[原注1]

译注1:为了保持统计上的守恒,即每一个投失的球都必须有一个篮板,因此诞生了团队篮板的概念,它不属于任何球员。下图为1969年NCAA Final Four北卡和普度比赛的技术统计,下方单列了一栏团队篮板。

译注2:1968-69赛季(ABA则是1967-68赛季)开始,团队篮板不再计入官方统计中。在此之前,球队篮板=球员篮板总和+团队篮板,在此之后,球队篮板=球员篮板总和,因此球队篮板大幅下降。

原注1:细心的你有发现球员失误总和与球队失误不相等吗?

什么是节奏(pace)?

pace表示了每48分钟的回合数。之所以用每48分钟而不是用场均是为了消除加时赛的影响。定性地看,它衡量了一支球队比赛打得有多“快”,例如快攻多的球队一般节奏也很快。但是节奏也和另一支球队有关系,对手的风格、防守能力、篮板能力等都会影响节奏,所以pace并不能等同于速度。它只是表示了一场正常长度(48分钟)的比赛里球队通常有多少个回合,它同样也是其它高阶数据的基础。

PS:很多公式[译注3] 都考虑了对手的数据来更精确地估计pace,但如果我们有其它信息,比如文字实录(play-by-play),那么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

译注3:例如bbr上的pace计算公式:48 * ((Tm Poss + Opp Poss) / (2 * (Tm MP / 5)))

单个球员的回合数是如何计算的?

这个核心问题很少有人知道:很多网站都假设每个球员的pace是相同的,将球队的pace均分给球员。这在现实中当然是不可能的了,因此绝大多数高阶数据都是(基于估计的)估计,某种程度上总是存在误差。一般情况下误差并不大,不过应当知道它不是精确的。

basketball-reference是如何计算回合的?

众所周知的装逼利器bbr使用了一个直接但繁琐的计算公式[原注2]。其中的输入变量有出手次数、罚球次数、进攻篮板和失误。除此之外,bbr还加入了团队篮板这个变量。尽管这还不是精确的方法,但总比不考虑团队篮板要好点。

原注2:0.5 * ((Tm FGA + 0.4 * Tm FTA – 1.07 * (Tm ORB / (Tm ORB + Opp DRB)) * (Tm FGA – Tm FG) + Tm TOV) + (Opp FGA + 0.4 * Opp FTA – 1.07 * (Opp ORB / (Opp ORB + Tm DRB)) * (Opp FGA – Opp FG) + Opp TOV))

stats.NBA.com是如何计算回合的?

数据流法宝之二的NBA官网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合计算公式,但在做了一些工作后,我们发现它的公式其实很简单:(出手次数 + 0.44*罚球次数 – 进攻篮板 + 失误)除以2。这里并没有考虑团队篮板,因此在球队层面这个公式不如上一个准确。然而官网的优势在于它细化了单个球员的回合或pace数据。例如很多网站都假设同队的球员都有相同的pace,但官网在计算中考虑了某个球员在场时的累积数据,这就大大提高了准确度。

ESPN是如何计算回合的?

ESPN的计算公式和stats.NBA.com是一样的。由于没有考虑团队篮板,它也存在同样的误差,因此基于回合概念的进攻效率和篮板效率就被低估了。

我们(Nylon Calculus)是如何计算回合的?

我们使用的是类似的基本公式,但合理地考虑了所有的篮板以及罚球:出手次数 + 罚球回合数 -进攻篮板 + 失误。其中罚球按照回合数计算(比如三罚在式中算一次),其余因素都被忽略。部分数据是直接从文字实录中提取的。

其实还有另一种计算回合数的方法,它和官网ESPN的方法类似,但是结果多了一个0.96的因数,这是对团队进攻篮板的修正项。Kevin Pelton的WARP中就是用了这一种方法。[原注3]

原注3:将这种方法与前文提到的3种方法比较可知它仍然不是完全准确的,比实际值略低。

下表用2014和2015赛季的数据比较了各种方法。BBR的方法与Nylon Calculus的最为接近,但偏差与其它方法并无二异。这就意味着,只要在分析过程中保持相同的回合计算方法就不会有问题。

pace differences“回合”是篮球分析的基础,但在NBA讨论里并没有被充分理解。人们对喷用到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估计值,而且我们还有公认的方法来表征回合数。如何来处理节末的不完整回合——若是没有出现投篮、罚球或投篮?比如一支球队在还有20秒时得球却没能出手应该怎么算?最后0.5秒从后场发球应该计入回合数吗?如果还剩1秒?3秒?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毕竟精度和实用简洁是亘古不变的矛盾。不论如何,目前的这些估值都是足够准确的,只要我们了解了它们背后的缘由和限制条件,就足以避免错误,成为数据分析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