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思漫 > 杂谈 > 正文

​“先军政治”到底是什么?为何它成为了冷战后朝鲜的最优选择

2024-10-05 13:59 来源:咖思漫 点击:

“先军政治”到底是什么?为何它成为了冷战后朝鲜的最优选择

如果通过搜索引擎去搜索“朝鲜”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到很多朝鲜在外交方面的强硬态度,对一切冒犯朝鲜的言论和行径,总是会选择“正面硬刚”,绝不留情,永远底气十足,永远斗志昂扬,让朝鲜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成为一种不一样的存在,时刻准备着战斗。

在朝鲜,“军事”是国家第一重要的大事,以“先军思想”指导一切工作。

正如朝鲜前领导人金正日曾经说过的,“没有糖果可以活下去,没有子弹就不能生存。”

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朝鲜所确立的“先军思想”

朝鲜的“领导者”

朝鲜的全称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8年。

1945年以前,朝鲜为日本所侵略和统治。

日本投降以后,以北纬38°为界——俗称“三八线”,以北地区为苏联受降,以南地区由美军受降。

随后爆发了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战争结束后与韩国形成对峙局面。

作为苏联协助建立的政权,朝鲜是一个斯大林主义的国家,其领导人一直由金氏家族所世袭。

在朝鲜的领导人看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需要强有力的军事实力才能保证,为了守护和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家,抵御来自敌对势力、特别是西方势力的威胁和侵犯,只能依靠军队来保证。

这也是“先军政治”最根本的出发点。

“先军政治”指导思想,从最初的形势使然,到明确树立和坚持贯彻,朝鲜的领导人其实经历了三代的发展。

金日成时期打下“先军”的基础

早在建国以前,金日成就已经深刻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当日寇侵占朝鲜半岛时,金日成就组织游击队,要依靠本民族自身的力量和敌人做斗争,最终才能解放自己的祖国。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因为美军和“联合国军”队的干涉,让他统一朝鲜的计划,不得不终止于“三八线”。

但他对于“自己命运的主人是自己,开创自己命运的力量也在于自己”这样的“主体思想”,却不曾动摇,反而更加坚定。

随着朝鲜解放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取得“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等飞跃般的成绩,也让金日成对主体思想的坚持充满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和我们有所不同,我党对于军队是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而朝鲜的劳动党的成立,却远远在军队之后,甚至于在苏联帮助朝鲜建设正规军队之后。

金日成的领导权威,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是军队的最高领导,这也就成为“先军政治”的现实基础。

特别是因为朝鲜战争中,金日成的威望更加得到强化,他也越来越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在对军队的建设和军事力量的发展上倾注更多。

例如朝鲜战争时,美军曾多次恐吓要使用核武器,金日成就有着很大的担忧,要对抗敌人,必须要有“实力相当”的对抗武器。

所以,1953年刚结束战争,国内建设百废待兴时,金日成已经召开高层会议,确定了开发核武器的计划。

可见他对于军事的重视程度。

同时,金日成也知道对于军队领导权掌控的重要性,他在1953年6月,组建了参观团,在朝鲜境内开始了自己的探访行军,对革命战迹进行参观考察。

到了1960年8月25日,金日成在儿子金正日的陪同下,前往朝鲜人民军近卫首尔柳京守第一〇五坦克师进行视察,军队驻地上挂起了“誓死保卫以敬爱的金日成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委员会”的横幅,金日成发表讲话说,我们的军队,就是要高举这样的口号,顽强拼搏让朝鲜革命的最后胜利早日实现。

可以说,金日成的讲话是先军思想的全面体现,也对后来的“先军政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朝鲜后来把金日成视察的第二天定为了“先军节”,由此可见一斑。

金日成从抗日时期的游击战争,到解放建国后建设正规军队,他对军队的领导是由于长期以来个人地位和威望促成的,这让他不需要过多依靠组织和制度来对权力进行保障。

但是,儿子金正日却没有这样的“得天独厚”,要想牢固地掌控军队的领导,必然面临新的考验。

金正日时期确立“先军政治”

对“先军政治”的进一步确认和强化,可以说是朝鲜“主体思想”领导下的继承,也是当时国内外政治环境促成朝鲜做出的“唯一选择”。

1994年7月,金日成逝世后,朝鲜的领导进入了金正日时期。

苏联已经解体,东欧发生剧变的情况下,中国和韩国也开始建立外交关系,这些事件都让朝鲜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危险。

而因为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国家也更多地开始注意到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都对朝鲜施以压力,进行攻击。

国内的情况也是非常不乐观的,苏联解体前,朝鲜能得到廉价的石油支持。

但经互会瓦解后,石油不但不再廉价,还需要用欧元美元购买,导致国内经济一度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局面,粮食的缺口造成百姓生活艰难,政权统治已经是危机重重,摇摇欲坠。

金正日认识到,要维系对朝鲜的领导权,军队是最重要的保障,而保证军队的忠诚与战斗力,就成为了解决朝鲜国内外一切问题的根本。

于是,在1995年,金正日对蟠松岗哨进行视察时,首次提出了“先军政治”一词。

总体来说,先军政治进一步强化军队的作用,将军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同时有效抵御军事、政经等各方面敌对势力的侵蚀和进攻,保卫国家和人民。

其内涵可以引申出四个方面:

首先是地位问题,朝鲜的国民划分中,一直以工农和知识分子为主体力量,先军政治下,军队被确立在成为这三大阶层之前,以示突出。

其次,在资源上优先向军队倾斜,保证在军费方面的投入,从而保障军队的忠诚度。

最重要的一点是,“先军”做为一种领导方式被进行推广,不但领袖把军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其他社会工作,也按照军队管理的办法,视同为军事作战一样加以推动。

当时,朝鲜的很多政策、方针,都是以军事术语来作为表述方式,很多具体的工作都变成了“攻坚战”、“歼灭战”,形成一种团结紧张的严肃氛围。

落实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强调军人的进步性,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战斗精神、奋斗精神。

先军思想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朝鲜在经历了冷战结束后的经济衰退后,在2000年后,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复苏的局面。

2009年4月,“先军思想”作为朝鲜的指导方针,被写进了宪法之中。

但是,“先军政治”的存在,也有他不利的一面。

因为资源对于军队的倾斜,除了粮食、物资之外,也表现在特权方面。

其中,军队经商就尤为突出。

除了大量的丰富物资,朝鲜人民军有着自己的商业经营。

但这样的“生意”却是因为特权而来,并且收入并没有回馈到社会经济体系之中,对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产生促进发展的作用,反而让军队成为了既得利益者。

如果军队武力强大,并且实现了物质上的自给自足,那么就很容易失去控制,威胁政权。

所以,可以说先军政治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保障朝鲜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又很可能威胁政权。

这道难题,在金正日去世后,就摆在了他的继任者面前。

“最牛八零后”要两条腿走路

和自己的祖辈、父辈相比,金正恩对于军队的控制力又有了很大地减弱。

这是因为金正日继位时,虽然不具备金日成一样的军中威望,但金正日很早就跟随金日成对国内政治进行参与,有着自己的政治基础。

但是因为金正日去世的突然,金正恩属于仓促上位,加上年纪不大,如何掌控军队就成为了首要的考验。

与此同时,国内外的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冷战结束后,朝鲜丧失外援,经济陷入困境、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确立“先军政治”相比,金正恩时期,已经认识到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已经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长期的“先军”的举措,已经让朝鲜的并不富有的国力难以为继,而且常规的武装壮大是无法保卫国家与政权的,目前,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已经成为首要的任务。

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情况是,朝鲜的国民经济和内部矛盾经历十几年的调整,也在逐步趋于缓解,为金正恩提供了一些相对宽松的改革环境。

所以,金正恩成为人民军最高司令官以后,一方面在连续一个月内10次视察军队表示要继承父辈“先军政治”的革命道路,同时也在做着部署和调整。

2013年6月4日,金正恩的“历史号召书”向朝鲜军民公开发布,提出了“核经并举”,也就是“先军”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国家战略。

其目的旨在通过制度而不是个人威信来控制军队,同时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上做更多的工作。

与此同时,朝鲜对军队的重视也逐渐调整方向,致力于发展核弹、导弹等精尖武器,从而获得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也避免军队难以控制时对政权的“反向威胁”。

所以,当时的朝鲜全然不顾巨大的国际压力,导致“朝核危机”在国际上掀起轩然大波。

随后,在经历了“核制裁”等危机后,金正恩在2018年4月20日更进一步提出了“先经政治”的理念和策略,宣布停止核试验,全力发展经济,并且开始和国际社会进行一系列对话,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而在2019年,朝鲜修改宪法时,“先军政治”的表述已经悄然不见,国家战略转换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经济强国的政治任务。

战略方向清晰后,朝鲜方面积极推进外交关系,获得了很多历史性的突破,金正恩也在政治上多次“破圈”,会晤文在寅、特朗普等动作,引来世界瞩目。

同时,他也多次来我国访问,并表示多学习我国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

所有这些,都昭示着朝鲜“先经战略”地发展趋势。

“先军政治”的产生,是朝鲜在冷战后出于维护国家安全所走的必由之路,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寻求外交关系的改善,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是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得以改善的正确选择。

朝鲜的国家战略从“先军政治”修改为“核经并举”,并最终走上“先经政治”的道路,是认识到了经济发展的迫切与必要,而由此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也必然对国际社会安全和外交关系的缓解产生良性的影响。

参考资料:

《朝鲜修宪:从“先军政治”到“先经政治”》(参考网)

《先军政治:“金正日体制”的领导方式》(新华社)

《朝鲜先军政治理论的产生背景及核心内容》(王宜胜)